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繼上回的【J分享】我看「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上)
這回我們要討論剩下的兩部

第三部  婚禮的祝福
解讀:
我很讚賞文中提到有關於婚姻的觀念,尤其是「不婚,不是最壞的選擇」這個概念。
教授說他對於該不該把女兒教育成一位獨立自主的女性曾經困擾過,後來他還是決定要把女兒教養成有獨立生活能力,有自己人生憧憬的人,即使有可能因此而有不婚的風險。

我也很讚賞教授說「婚姻不是兼併與消滅的過程」,他認為應該是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尊重對方的差異性及獨特性,不要有封建關係,而且要徹底放棄用「義務」或「理所當然」的態度去要求對方,責備對方,應該要重新回到「同居人」身分,沒有理所當然的原點及立足點上,然後重新看到對方為我們所作的一切。

男性及女性的確存在的很大的差異,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眼光或角度」去看待對方,因為對方想的,可能跟你差很大,這是需要溝通與了解,有時候還有可能因為誤解而產生爭執與不諒解。

就像女生常會問一句話:「你愛不愛我?」男生覺得這問題實在太無聊了。
而且回答一次不夠還要一直被問,一直答我愛你,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但如果男生願意用「女生的角度」想這個問題,其實會問這個問題不外乎「不確定」。
而為什麼會有「不確定感」呢?
那就得要問問雙方,到底是男生表現的不夠愛,或是女生對表現愛的需求量太大?
其實是可以好好討論的。



第四部  人生的智慧與陷阱
解讀:
我認為這部是這本書所謂的精華篇!
哲學,藝術,人文等等。。。真的都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念理工的或許會對這類虛無縹緲的概念嗤之以鼻,覺得毫無科學根基如何說服別人。
然而從歷史證明,其實所謂的哲學,藝術,人文,甚或是宗教都有他不可抹滅的價值,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的,就如同文章裡提到的:「幸福,在看不見的地方。」

「眼見為憑」是真的證據嗎? 我相信有許多案例都會告訴我們,眼見不見得為憑,生命的確有他的軌跡,但當你看細部時,依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文章中還提到了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解讀,剛好大大地為我解惑。
原來這句話的意思是,40歲以前對人生充滿著疑惑,所以才會有「四十不惑」這句話啊!
聖人如此,何況是我們凡夫俗子呢!
「惑」是走向「不惑」並經的路程,如果你在40歲之前能尋找人生的真意,40歲後的發展可說是無可限量啊!

文裡提到了一些經典名著,像是笛卡爾的「沉思錄」,「我思故我在」,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及卡謬等等。。。
我覺得一定都要去看看,佛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所謂的「念」就是迷。佛說人不怕迷啊,但就怕覺悟的太晚了!

有些事情是越辯越明,但卻容易掉入二元對立的框架,其實很多看似矛盾的概念都是可以共生的:抱怨及感恩,痛苦與快樂,理想與現實等等。。。如果你沒經歷過這些,表示你還沒真正見識到自己的潛能,有機會一定要經歷這些所謂矛盾的共生啊!

從書裡面去體驗及體會真知識,你才有辦法把書讀通,而不再只是依樣畫葫蘆而已。

後記:
我覺得現在的老師比起以前還要身負重責大任,那這個新聞來說好了: 社會課學「獨立思考」 小5生:教育部長說謊
這位老師在社會課的總節對學生說:「千萬不要媒體報什麼,你就相信什麼。所有的訊息都應該經過你的腦袋思索,再做出判斷」。「你現在學的知識,有可能過了今天就變成錯的。但是只有『獨立思考』這個知識不會過時」。

他說的一點都沒有錯,就像我們讀書一樣,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這是一輩子的事,而且絕對是帶的走的能力。
而我認為現在的老師都應該要教導學生學習這樣的能力,不難教,看你想不想而已。
不只在社會課,其實任何課程裡都可以教會學生這樣的能力,包含藝能科!

老師們,加油!!在這個混雜艱困的時局,對的事情一定要繼續下去!

延伸閱讀:
【J分享】我看「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上)


趕快加入粉絲團,按讚不定時有好康live秀喔!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請給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ny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