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上課時,教授提到一個觀念:「教育其實是一種洗腦的工具」。
這句話讓我「深感贊同」,沒錯!教育的確是有這種功能,但是教育還有一種功能,就是教你學會「獨立思考」。

先介紹一下教授的這個觀念,其實是來自於一位「反學校化學者」,他叫做Illich,他的觀點是很棒的,但很可惜,還是有些柏拉圖式,所以真正實施是有困難的!但我認為,如果把他的理論稍微改一下,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得學習方式與生活模式!「部落格」與「網路」都應該稱他為前輩!

書籍介紹:Illich , I .(1970).Deschooling society. New York: Harpr & Row.吳康寧譯(民83)。非學校化社會。台北:桂冠。

「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一書是由伊利胥(Ivan Illich)原著,吳康寧翻譯,主要探討學校化社會的弊病,指出學校壟斷了學習資源,而社會過度制度化控制了人們的思考與主體性。

「我們為何必須廢除學校?」Illich提出若干理由

例如:1.學校系統壟斷了可用於教育的財力和人力

        2.學校使學生過分依賴學校學習管道而喪失自我學習的能力和勇氣

        3.義務教育強迫所有的人進入學校卻又未能得到平等的教育

        4.教育地位的尊卑與社會晉升取決於國民學齡的長短(也就是學歷),排擠了無法接受教育的人

        5.大學受到政府補貼最多,富家子女因就學期間較長,所獲公共資金數額是貧窮兒童的數倍,加重不公平現象等等。

Illich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重點不在於改變學校的設施,而在於創造出人與環境的新型教育關係(new style of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也就是以網絡(web)來取代學校,提供學習資源,並成為公眾所用且旨在擴大學習與教導之平等機會。

Illich的理論特色:
在60和70年代,西方興起了所謂「非學校化社會論」的社會理論和教育思潮,Illich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指出人對制度的依賴問題
科層體制下,人與制度之間一直存在著重要卻緊張的關係,Illich指出人們對制度的過度依賴,造成制度剝奪人類的自主性。

2.揭露現代學校系統的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影響
學校教育的各種典禮或儀式本身即是Illich所稱之隱性課程(現在大多翻成潛在課程)。

學校的隱性課程必然會產生一種儀式的作用,將學生導入一個以成長為取向的消費社會,也就是藉由學校,得到學位,進入社會獲取相對的財富,有價值的學習是到學校上課的結果,學習的價值隨著受教育的量增多而增加,而每一步都是競逐的結果,卻忽略了未達目標的中輟生以及在新畢業生面前感到自卑的老畢業生們。

眉批:潛在課程影響學生最大,老師的一言一行,學校所舉辦的各種比賽等等都是一種潛在課程,譬如說我們小時候會讀這樣的文章:「爸爸看報,媽媽煮飯。。。」這就是一種潛在課程,它「潛在」的影響你,讓你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要不是有女性主義的反動,我們一直被這樣的「教化」下去,恐怕女性永遠抬不起頭!

3.對學校化社會的批判
Illich認為現今社會上存有各種制度,而學校制度正是屬於最極端的操縱性制度,遺憾地,現代社會中最有影響的制度也都集中於此端,例如法律、軍事、監獄等。

當社會充滿了控制性的各種制度,人們受困於國家機器的操弄,除了接受馴化之外甚至會更產生依賴,例如學校使人們喪失自我學習的動機與能力,法律使人們喪失自律自治的精神。

而從學校系統體制來看,培育出設計框架中的學生,在未來他們也將成為所謂學校化社會的一份子,簇擁著非理性的一致性而不自知。只要教育者與受教者的關係仍然是「供給者」與「消費者」的關係,那麼就遑論教育革新,價值制度化的社會亦即牢不可破。

4.主張以「學習網絡」取代學校
Illich認為一個好的教育系統應該有三個宗旨,分別是:
a..隨時可用的學習資源
b.任何人都可以與別人分享知識
c.公平的學習機會

因此,主張以「學習網絡」來取代學校,以「服務」來取代「消費」導向的學校系統。這樣的理念打破了學校制度規定的「誰可以學?」、「誰可以教?」、「何時能學?」、「在什麼地方學?」、「學些什麼?」之界限。透過Illich主張之學習網絡,人民可以更自主的學習,並得到充分的資源與服務。

眉批:很可惜Illich還是沒有看清楚人性,人性大部分是「惰性」,一般人如果沒有特殊需求是不可能會積極向上的!不過我很贊同「學習網路」這件事,網路發達,帶動著知識交流,就像我寫BLOG會引起一些共鳴與反動,這是一件很棒的事。讓「學習成為一件有趣的事」真的很重要!!

5.非學校化的社會精神
這是Illich崇尚的社會精神:當學校制度的鬆動,甚至瓦解時,相應於其他社會制度會產生骨牌效應,「多元、平等的學習機會與資源」將減少窮人學習的窒礙,縮短貧富差距。

而多元的價值觀將打破學歷為尊的文憑社會,學校將脫下「專門教育」的外衣,由社會所有機構與人們共同承擔教育責任。

眉批:很可惜無法像Illich說的那麼美!「學歷」是「門面」,是「王道」。今天我還聽教授說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未來教育部要求中小學老師一律都要是研究所畢業!而且未來新進老師,如果沒有研究所的學歷就不能考教師甄試!!
(意思是說,你沒有研究所畢業就別想當老師,已經當了老師,沒有研究所畢業就很可能被列為不適任教師!!!)

OS:還好我有先見之明!!!老天爺保佑!!!所以我說嘛!!「學歷是王道」!多唸點書還是有點用處的!
   同學們!多讀點書啊!!不然你馬上就會被「自動淘汰」!

之前在唸Illich的理論時就超級贊同他的觀點!!學校真的是用來洗腦的地方
(但是有自覺的人,有獨立思考的人當然就不會輕易被洗腦!所以多讀書還是有用的!!!培養你邏輯思考的能力!)
而學習這件事並不是完全在學校所發生的,他是你平常不知不覺所聽到看到得來的!!我在網路上也學了不少的知識呢!!不過我還是希望我能夠有「看書的時間」,所謂的「書」是我愛看的書!

譬如說我很喜歡存在主義那些古人所寫的書,看了就會上癮啊!!
逛別人的部落格時看到有人會有「書單」,那真是讓我羨慕死囉!!!
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放上我的「書單」,然後跟大家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那就太美好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ny老師 的頭像
    Jenny老師

    Jenny老師的~Sweet~部落格之痞客精華

    Jenny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