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問: 要怎麼教孩子?
答案很簡單: 身教


既然這麼簡單,就只有這兩個字,為什麼還是教不好?
因為自己本身都常常有問題,常常疑惑啊!

怎麼辦呢? 要常看善知識,要進修,要自省,要有判斷力,要會抉擇!

其實從以前那個以升學為導向的年代,用的教材沒有錯,是教法錯了!

我們教什麼? 就拿文言文來說好了,老師教我們「之」有很多種,「之」的意思是什麼,還會出選擇題問你:
下面四個選項中的「之」,哪一個選項的詞性與其他不同?
為什麼會這樣教? 因為考試這樣考,考到最後,你知道那篇文章在說什麼嗎?聽懂了嗎?
或是。。。你覺得那根本就是八股文,不值得一讀!
所以,離開了學校,你不想再唸書,因為你覺得唸那個沒用。。。
久而久之,大家都不讀書,連孩子都跟你想的一樣,那你還叫孩子去唸書? 
你都沒辦法說服你自己唸書是有用的,你怎麼教孩子?

你告訴孩子,要唸書才有成就啊! 孩子會問你: 那爸爸媽媽有唸書嗎? 你有成就嗎? 
你要怎麼答? 你都做不好了,怎麼說服孩子說讀書可以有成就?

說再多都沒有用,你一定要先有自信,你才能用堅定地口吻告訴孩子,讀書確實有用!

就像我之前幾篇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是為了要開智慧,不是為了求分數考100分,也不是要去跟別人比高下!
要「修身」,也就是說要好好修正我們不好的習氣,我們要跟自己比,不要跟別人比
因為你就是你,你不是別人,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也不會有兩個人的人生是一樣的!

現在最流行「品德教育」,品德教育要教什麼? 不用教,做就對了!
你坐捷運公車看到長者,會不會禮讓座位? 
看到長者時,帶著孩子站起來,跟長者說請坐,這就是「品德教育」
看到長者過馬路有困難,你帶著長者過馬路,這就是「品德教育」
你沒帶孩子,一樣這麼做,別的孩子看到了,這就是「品德教育」
跟孩子說要跟別人和平相處,要懂得體諒別人,然後去實踐,這就是「品德教育」

以下分享一篇文章給大家作參考,不要忽視你小小的力量,要知道,你的一言一行影響深遠,還有可能可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你一定說怎麼有可能,我簡單的說好了,現在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物質酬賞,這一點我覺得就是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1.用物質跟孩子互動,孩子物質化了就會變自私,以後你不用金錢獎勵他了,他會恨你,可能還會殺你,很多弒親案新聞都是父母從小一直給予物質酬賞。
(千萬不要用錢買孩子作家事,這是他應做的,是他的責任,不要剝奪)
2.考試考好給孩子物質的獎勵,是在滋長他的慾望,不是滋長他好的德
性。
(考試也是孩子的事,不要什麼都要用錢解決,培養責任心才是
對的)


所以老師(或家長)如果跟孩子說:
你們考試考的好,比某班(某人)好,我就請你喝飲料。(整潔,秩
序,運動比賽等以此類推)
這是不對的,你培養了孩子老是去跟別人競爭,然後就會變鬥爭,當國家要員就開始主導戰爭,每個國家戰來戰去,然後就是世界末日,你說影響是不是很深遠 !
ps.若真要請喝飲料,要跟孩子說:我們盡力把事情做好,給自己鼓勵一下是可以的,因為我很開心你很盡力做事情,所以這次我出錢請你喝飲料 ,等你有能力跟我分享你的喜悅時,別忘記也要請我喝飲料喔!

之前我在學校陪國三孩子晚讀時,天氣冷一點我會煮藥膳湯給孩子喝,孩子都很感動,我也覺得很溫暖。
我煮東西給他們吃不是因為他們很乖,單純是覺得要給他們補一補繼續加油,當他們精神與身體的加油站,這樣的心,不用說什麼,孩子都懂老師很愛他們,希望他們能有好成就。
我從來不會責罵孩子考不好,我只會問他對自己的表現滿不滿意,而且我只要求他們跟自己比,因為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人。

用對方法,寫功課不抓狂 
摘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342&page=1
作者:賓靜蓀

學習要自己來,無法強迫;因為喜歡而自主的學習,才會持續。孩子寫功課時,父母只提供必要的協助;放手,才讓孩子的能力長出來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天下父母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師大附中高三學生陳柏安一樣。倒不是因為他今年大學學測考了滿級分,而是因為他從小「想學的東西就專注去學,有瓶頸也能自己克服,」柏安的媽媽說。從鋼琴、畫畫、圍棋、足球、魔術到課業,他都因為喜歡而持續學,而且主動找到自己的學習策略。「功課是我自己的事,」沒上資優班、也沒補習的陳柏安說,他完全就是動機強烈、自動自發學習理論的最好證明。
註: 這一定是從小就訓練獨立及負責任的態度,你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責任是什麼,要耐住性子教他,不要因為覺得很麻煩,或是等很久,就隨手幫他作了很多事,這樣他永遠學不會獨立跟負責任。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父母、老師推一把,去引導他開啟那個學習動機的開關。專家建議,從小開始建立的良好親子關係,以及讓孩子從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的習慣,是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兩大前提。

美國教養專家約翰‧羅斯蒙在《如何誘導孩子做功課》中一針見血的指出,「平常在日常生活上不能自主的孩子,在功課上也會有同樣情形。他們不是想要失敗,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成功。

那麼,父母要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出自動自發寫功課、學習的習慣?

方法一:提供界限分明的自由空間

學習動機強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孩子,設定界限才能促使孩子獨立自主。《學習動機》一書強調,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一個清楚規劃好的每日時間表,有固定可靠的生活節奏和儀式,在這個範圍內他能自由發展。讓孩子習慣一個固定的寫功課時間和地點,讓他自己決定每天什麼時間寫功課。清楚的約法三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望,然後貫徹執行這個約定。

當孩子的行為越界,父母必須有前後一致的反應,孩子了解違反約定的後果,父母要堅持到底。

讓孩子當學習的主角。每天自己整理書包、自己翻開做功課需要的課本、自己把問題念出來。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讓他儘早學會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父母只需提供必要的協助,而且愈少愈好。

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很難拿捏過與不及的程度。根據教育理論和老師現場觀察,家長太過涉入,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麗君建議,父母只要提供孩子工具、情緒支持,例如,和孩子討論上網找資料時判斷的準則,但不要替孩子做選擇,當然更不要替他寫作文。「最重要的,不剝奪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去探索的機會,不要為了漂亮的分數,阻礙孩子能力長出來。」也不要因為孩子寫太慢、太醜而接過來一手包辦。
註:「堅持」真的很重要,遊戲規則可以一起訂,訂好了就一定要實行! 說好半小時內用餐完畢,就是半小時,半小時一到,孩子若還在玩還沒吃,就把菜收一收(如果觀察到孩子只剩10分中卻都還沒有動碗筷,可以提醒他說:還有10分鐘就要收了喔!),千萬不可以因為心疼而讓孩子有耍賴哭鬧的機會,相信我,經過這一次,他以後每一餐一定會準時吃完。

方法二:父母從陪伴到放手

低年級時,父母可以營造出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快樂親子時光,幫助他把功課當成像刷牙洗澡般的每日生活例行事物。親子一起立下寫功課的規律,養成習慣水到渠成。但是父母不能代勞寫功課,也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因為「寫功課是孩子自己的事」,各國教養專家都一致強調。

清楚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的責任。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系副教授林如萍告訴兒子,「我是陪跑者,不是接力者,也不能替你跑,但是我不會不管你。」兒子中年級以後除非孩子自己要求,她不檢查功課,只問有沒有問題。有問題就替他找資源、找方法,但不是找答案。有時候,對於孩子的問題,只要請他再講解一遍,或者用相關例子刺激他去想,或將問題用不同方式再問一遍,他都能自己找出答案。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父母應該一步步退出孩子寫功課的過程。把自己放在合作、而非監督的位置孩子大一點做功課時,父母可以去做別的事。這樣的行動等於告訴孩子,「那是你的功課!」同時也傳遞「我相信你一個人做得到」的訊息。在鼓勵閱讀和規勸遠離電視、電腦的同時,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言行合一。
註:這就是一再強調的,「身教」非常重要! 你要給孩子空間,給他信任感,安全感,他會知道在他需要的時候,你會支持他,但你無法幫他解決問題。因為只有他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方法三:結合學習和生活

有好奇心,孩子才能發現學習樂趣,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幫助孩子找出所學內容和生活之間的關連性。幫助孩子將學校所學放進一個大架構,歸納出關連性,並帶他尋找所學內容的真意,而不是死讀書。

父母不要將學習窄化為功課或考試,日常生活裡也處處可以學習。林如萍回憶,兒子上國一時參加一個物理活動,要用物理寫作、編曲、做海報,並且鼓勵全家共同學習。剛開始,全家不知從何做起。有一天,她煮水餃時,兒子發現,水餃熟了就浮起來,是因為體積增加了,「那不是阿基米德原理嗎?」恍然大悟的兒子因而寫了一首「阿基米德煮水餃」詩。他又從爸爸煮咖啡想到虹吸原理,從指甲剪、開罐器想到槓桿原理,又寫了好多首物理詩,後來還因此進入決賽。

「很多老師在教知識,但沒有讓學生去體驗,所以他不會反思,這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林如萍說,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扮演提供動手做、體驗、反思機會的橋梁角色。
註:這其實就是我講的,教材沒有問題,教法有問題。我們要讓孩子對事物有好奇心,多問為什麼,不要一股腦兒全部都統整給他聽,「延遲」及「等待」是有其必要性的!
12年國教,不怕沒學校唸,老師可以「好好上課」,「正常」上課,不要再趕進度了!

方法四:多看孩子的進步和優點

幫助孩子去認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真正接受和讚揚孩子的成就,清楚指出孩子的進步。獎勵孩子的好成績,不要強調結果,而應讚揚過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和達到目標的步驟。例如,對孩子說,「記得你第一次寫這種功課時有多困難嗎?現在容易多了!」比籠統的說,「你真是小天才!」有效得多,而且更能激勵他。

物質性的獎品不一定有效,但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分享的美好經驗,例如親子共遊,和爸爸一起打籃球等,則特別有效。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功課不一定每次都要寫到超級棒,有時候可以接受就好。學校所教的課程,不見得正好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他們也不會在每個領域都努力加強自己的能力。分享你自己當中小學生時的想法和心情,甚至也曾缺乏動機的經驗。

在學科學習不怎麼順暢時,替孩子創造一些成就感,閒暇時從事的嗜好,也能創造出「我很棒」的時刻。如果一定要批評,要有建設性,就事論事,例如,「你用的方法對了,但是你應該再檢查一下。」比罵他「你怎麼老是這麼粗心!」容易讓孩子聽進去。要讓孩子知道,批評不代表你對他的愛減少,只表示你看不過他現在的行為,孩子本身不是錯誤,而是他犯了一個錯。
註:不要拿自己做不到的事去要求孩子,不要因為自己不行,所以要孩子很行。你應該要誠實面對自己,也要誠實面對孩子。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你應該要告訴孩子,你看到他的潛能,並認為他有那個能力,不是跟孩子說:「我以前的志向就是想當醫生,可是我考不上,你一定要考上。」這樣你只會讓他越來越痛恨讀書這件事。

方法五:加入休息和睡眠的休止符
 

孩子只有在充分休息的狀態下,才能承受學校生活的壓力。孩子的專心時間依年齡和個性各有不同,一般說來,六歲孩子一次只能專心十五分鐘,然後必須關閉五分鐘;九歲提高到二十分鐘;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則能專心三十分鐘以上。父母可以教導孩子觀察自己不專心的訊號,然後短暫休息。但是空白時間應該限制看電視或玩電腦

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建議,用計時器來幫忙孩子測時間。把孩子寫功課的時間切割成幾個小節,中間休息。隨著孩子年齡、個性,專注時間不一,藉由計時器,可以讓孩子了解專心的力量,並且在時限之內完成該做的事。

台北仁愛國小高年級導師顏英會請家長在聯絡簿上記錄孩子做功課的時間,「如果超過四十分鐘,表示孩子無法自己勝任對這項功課,老師還必須做補救工作。」

睡眠充足是學習成功的重要基礎。尤其考試前。

睡覺時,知識進入腦部的長期記憶。九到十三歲的孩子,最好睡足九到十小時。家長也應該和孩子約定上床時間,例如九點過後,不管有沒有做完,都應該上床。

學習要自己來,不能強迫。但是父母要先有體認,學習不限於學校功課、生活中處處是學習,處處是功課。親子時光中和家人隨興聊天、摟抱依偎、甚至不需要說話的陪伴,都是孩子學習的養分。有從容的父母,才有從容的下一代。
註:越晚讓孩子接觸電腦或科技產品越好,即使接觸了,也要讓他有抵禦科技產品的能力,「越能不被科技操控,越有可能成功」,要教他駕馭科技的能力,告訴他科技是多種工具之一,不要被工具奴隸,被工具馴養。(讀小王子的時候可以帶入這個概念)

最後我想要給大家一些小建議,我們有很多經典名著都很值得讀,像是三字經,或是國外的經典名著等等。。。
以孩子的年齡給他適合的,只要讀的方式正確,絕對會有很大的收穫!
老的經典名著還能留存到現在證明他已經通過許多考驗,好好善用古人的智慧吧!

再最後最後,俗話說的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我們都會恨鐵不成鋼,可是,如果他不是鋼,你再怎麼煉也是沒用的啊!

西方也這麼說: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
你可以把馬牽到水邊,但你不能逼他喝水

如果他是鐵,那就把鐵的本分作好就好了,別再想變成鋼了啊!那是不切實際的!
鐵不見得比鋼差喔!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

延伸閱讀:
愛教育。閱讀


趕快加入粉絲團,按讚不定時有好康live秀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ny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