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彭明輝教授的部落格我常看,很欣賞教授直言敢說的寫作風格
也很欽佩教授願意多涉略與自己專業無直接相關的領域,我覺得人生就該這樣,多聽多看總是好的!
也因為買了彭教授的書,才認識有這麼一位愛讀書的部落客The Sky of Gene
他看的書也很廣,我覺得也很值得推薦給大家!

要知道,讀書絕對不是為了死記硬背,讀書是要你長智慧的,而所謂的智慧,似乎又有許多說法

國外字典是這麼解釋的:accumulated philosophic or scientific learning(哲學與科學學習的累積)
教育部字典是這麼解釋的:
1.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2.聰明才智。墨子˙尚賢中:「若此之使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己。」
3.佛教用語。指證悟一切現象之真實性的智力。維摩詰所說經˙卷中:「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或稱為「般若」。
佛教是這麼解釋的:智慧即無煩惱也。

佛教的解釋我最喜歡也覺得最符和智慧的字意,但卻很難達到,所以,我認為一般所謂的智慧,就是能把吸取的知識加以內化,並轉化為自己的產物,能付諸行動,那就是智慧了!

所以我要說的是,如果一味的用崇拜偶像的方式去閱讀一本書,那就是沒有智慧; 
從以前老師要我們寫讀後心得,其實就是在教我們如何長智慧,讀書心得用抄的,鐵定過不了關的。


以下我想就「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這本書來說說我的一些心得

第一部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這些能力的累積都無關乎一時的成敗,全憑我們一生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解讀:
能力的累積無關乎一時的成敗,卻牽引著一生的幸與不幸。
一步一腳印是重要的,時時刻刻活在當下,成敗雖然不必縈懷
但你要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的,或許你會發現,奠定目前得到的成果都跟過去某個時刻有關!

Unit 2:不後悔的人生
「大部分的人從懂事開始,就活在怕被別人比下去的恐懼當中。。。」
解讀:
你只會對跟你有「同性質」的人有比較的感覺,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不會去跟比爾蓋茲或愛因斯坦比較
所以,別人其實就像是你的一面鏡子,「比較」沒有對錯,也不是不能比較
重點是「比較」對你而言具不具有啟發性。

「這些表面上的榮耀與光彩,只對陌生人有用。對於那些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而言,名利與權位很難影響到他們對我們的尊重與善意。」
解讀:
陌生人很多,真正的朋友很少,更別說是朝夕相處的人了!
如果你想影響別人更多,「頭銜」或許是所謂的「必要之惡」或「必要之善」。
就如同去應徵一個工作,你的「履歷」就是你的入門票,沒有入門票,如何讓別人更進一步認識你呢?
我相信不會有一家公司會用一位「內在很富有卻沒有外在」的人,這是現實面,表面上的榮耀的確有用,因為陌生人太多了!

「錢只不過是工具,而不是人生的目的」
解讀:
錢當然是工具,但他非「只不過」,沒有工具你達不到人生的目的
彭教授說他第一堂課都會這麼說:「我無法教你們如何多賺一億元,但我可以教你們少賺一億元卻活得更快樂」
老實說,我一點也不想去上一門「教我少賺一億元的課」,有智慧的人,絕對可以讓他的產值有加乘效果
彭教授會這麼說或許是為了對比「活得更快樂」這件事,但我一直不認為「快樂」和「財富」無法並存
有財富卻不快樂的人,絕對是沒有智慧的人!

Unit 3:活著,為了什麼
解讀:

電影Troy中有一句話我感觸很深,Achilles面對一位女祭司說:「告訴妳一個秘密,眾神羨慕人會死!」
英文原對白:
I'll tell you a secret .
Something they don't teach you in the temple.
The Gods envy us.
They envy us because we are mortal.
Because any moment may be the last, everything was beautiful because we done.
You'll never be lovely then you are now.
We'll never be here again...
我想這句話就可以說明活著的意義,活著的意義就是我們要用有限的時間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且去創造更多的美好。

第二部  學業、志業與職業
解讀:
用Maslow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來說我覺得最為妥切
其提出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
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所組成的,而各種需求間有高低層次與順序之分,每個層次的需求與滿足的程度,將決定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
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求(Esteem needs)、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並分別提出激勵措施。
如需更多了解,可參考需求金字塔相關解釋

我認為解除心理與精神上的痛苦與煩惱,並非像教授說的「無法用財富解決」
對於凡夫俗子的我們,其實是可以財富解決的,我一直認為,財富與快樂不相違背,只是看你怎麼使用你的財富而已!
例如說讀書與旅行,讀書或許可以到圖書館借免費的書籍閱讀,但有些經典之作一次無法讀懂他,可能要花你好幾年的時間去閱讀,而每個年紀讀懂或解讀的部分都不一樣,你可能需要做些筆記,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那麼,這本書絕對有買的必要。

又或是旅行,近幾年來很流行在網路上集資請大家完成自己的夢想去環遊世界,老實說,我很不認同這樣的作法。
拿了別人的贊助,你怎麼還? 如何還? 別人的捨造就了你的得,那你又捨了什麼呢?
如果大家集資讓你成就一個壯遊,你就得必須不斷地回饋給這個社會,這個回饋不是隨隨便便的,是大回饋,像大愛那樣地大回饋,如果你能做得到,你再去做集資的動作吧!

尤其是對於那些明明自己也是領不錯薪水的人,卻還要在途中不斷的請他人給他金援及幫助的,我認為這是「隨便濫用別人的同情心」不足為取!而且這種債,是很難還得清的!不可不慎啊!

所以我說,解除心理與精神上的痛苦與煩惱是可以用財富解決的,只是要看你怎麼善用它!

今天先談書中的兩部,下回再來談另外兩部

另外,分享一篇我對放牛班的考卷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629/67826.htm的小心得:

如果我們將一個程度已經落後的孩子和一些程度很高的孩子放在一起念書,他會快樂嗎?如果將一個不夠聰明的孩子和一些聰明的孩子弄在一起,他會快樂嗎?<- 這篇的引言有誤導之嫌。
1.如果因為這樣而贊成能力分班,就會有所謂的菁英班及放牛班,這樣孩子就會快樂嗎? 
S型分班不就是在展現"學校是小型社會"嗎? 
你在社會上跟和你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不快樂嗎? 
你不快樂怎麼辦呢? 是不是應該要學習調適? 是不是該多用同理心去體貼別人? 
2.王老師是一位好老師無庸置疑
但我覺得文中說"王老師的特權沒有了,他雖然想幫弱勢孩子的忙,但常遭到聰明孩子的家長的指責"這是教師專業問題,不應該因為一些奇怪的指責而違背自己的專業,而且我覺得其中應該有什麼誤會或沒有做好溝通,還是要克服。
3.本文章似乎希望回到過去那個時代,但我要說的是,能力不可以分班,但可以"分組"。
一間教室有那麼多學生無法"個別教學",但可以"個別化教學",這是身為現代老師應有的專業,而我認為班級人數一定要降低,才是真正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J分享】我看「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下)



趕快加入粉絲團,按讚不定時有好康live秀喔!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請給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ny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